
0898-08980898
浏览次数: 时间:2025-09-19 04:42:06
在9月16日刚刚结束的Zapad-2025军事演习中,白俄罗斯展示的Shafran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成为焦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系统直到去年春天才首次公开亮相。据俄罗斯官方媒体报道,该系统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北部的鲍里索夫斯基训练场进行了实战演示。不过,国际观察家和现场记者注意到,整个演练过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军队按照剧本解放了一个被模拟敌军占领的村庄。
演习中除了展示传统作战方式,比如前线轰炸机低空投掷非制导炸弹外,还加入了一些现代战争元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无人机的密集使用,包括对摩托车突击小队和乌兰全地形车的攻击演练。有趣的是,部分装备是用民用版尼瓦越野车临时改装的。
关于Shafran系统本身,官方宣称其最大射程可达1公里,专门用于打击小型无人机。但它在演习中的亮相反而暴露了这次演练的表演性质——现场只展示了一个实验原型机。事实上,白俄罗斯国防部9月初就承认,这套系统仍处于测试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Shafran很可能不是白俄罗斯的原创产品,而是基于中国技术的改装品。这也能解释为何研发周期如此之短——负责该项目的Lemt企业从立项到推出原型还不到一年时间。其技术基础很可能源自中国的沉默猎人激光系统,而俄罗斯也曾尝试仿制并命名为科切夫尼克。虽然某些设计细节(比如战斗模块的外形和相控阵雷达)可能存在差异,但核心构造几乎如出一辙。
最有力的证据来自操作界面。白俄罗斯演示了用该系统击落大疆无人机的画面,而俄罗斯媒体此前曝光过沉默猎人的控制界面。对比发现,两者的操作界面布局完全一致,仅软件版本不同,甚至连摄像头的45度固定角度都一模一样。
这些证据都指向一个事实:Shafran很可能只是中国系统的白俄罗斯版本。中国确实在对外出口这类技术,沉默猎人此前就出现在伊朗。不过实战中(比如沙特的使用案例)暴露出其效率问题——通常需要15-30分钟才能击落一架无人机,实际作战效能并不理想。